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八部》(77)人类能改变吗?我们从未作如此想象,人类改变了会怎样?我们当下想的是,世界改变了,人类会怎样?早就该反过来想,我们人类改变了,世界会怎样?这几乎无须调动想象力,人类的改变超过一切事物的改变,人类的改变才是最大的、最彻底的、最本质的改变,人类的改变直接导致世界的改变。
我们一直没有停止主动地改变世界,为了改变世界我们产生了伟大的智慧与文明,我们的一切力量几乎都用在了改变世界上,我们也确实很大程度地改变了世界,把世界改得天翻地覆、面目全非。
在众生物中,没有谁有这么大的能力如我们人类一样如此改变世界,更没有谁能够像我们人类这样来使用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今天和以后是什么模样,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人类,不知道我们该不该为这一点感到骄傲?或者感到歉意?按达尔文进化论观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这论点放在其他生物身上合适,放在我们人类身上则不然。
我们人类也在适应,但不是让我们适应自然世界,而是让自然世界适应于我们。
在进化历程中,靠改变外部世界来适应自己的,只有人类。
千万年以来,人类存在的行为方式及伦理逻辑是,一切为我所用,一切被我所用,用来做什么?用来服务于我们的存在。
其他生物从未有改变自然世界来适应自身的伦理逻辑,也没有改变外部环境来适应自身的行为能力。
人则不同,人不但大幅度地改变自然世界的状态,改写了进化的法则与规律,人还将自身当作自然人进行大幅度的行为改变,将人本身当作了改变的对象与世界一同进行改变。
人改变了一切,这是事实,连人的行为活动也进行了很大的改变,但这一切的改变却是为了一个不变,即人自身的本质性意识不变,即人的根本性存在方式不变,人变的只是某些行为,不变的是行为的动机,即行为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不惜一切改变世界,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存在伦理逻辑不变,我们与世界的对立关系不变,我们自身的存在属性保持不变。
还真是如此,除了行为内容,人自身的改变确实很小,比如,我们不为御寒而长出更浓密的毛发,我们用衣服、房屋以及更高级的取暖方法来抵御寒冷。
我们不会如其他动物一样改变自身的结构形态以适应自然世界的需要,这不但是一种长期的行为,这更是我们存在的伦理方式。
存在万变而我不变,我们人类以自己的不变应对外界的万变。
这种行为方式久而久之,已经化成了我们不自觉的思维逻辑,一切可变,唯有人的自我不变。
甚至,连自我的存在都已经被忽略,连我们自己是什么都不清楚,更休论我们自身的改变。
就这样,人类自身的存在成为了盲区,之所以我们竭力改变世界的一切,就是因为我们只能让外部世界来适应处于盲区中的自己,正是如此,唯物主义才垄断了我们的全部认识和意识。
人类的智慧都用于对付外部世界,即用于唯物式的对物质世界的改造与加工,以为我所用。
人的智慧很难涉及我们为什么要用,涉及到自身,智慧立即把我们自己转为行为对象,即只是涉及人的行为,无法触及人的本身。
这就是我们改天换地却改不了自己的真正原因,千万年来,不是我们不想改变自己,是我们无从改变自己,我们至今忽略自己,至今不认识自己,这才是我们只改世界、不改自己的深刻原因。
我们至今没有意识到,只改世界,不改自己,违背了自然法则,这是对于存在本身的重大逆反,这样的状态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我们最终将招致自然世界严厉的惩罚。
这并不是指环境不适造成地球不宜人居,是指我们自身的坚持不变,并不适应于存在变化的需要,这也不仅是指我们的身体进化会出问题,是指我们存在本身的合法性将越来越成问题,人类本身盲目的坚持将成为存在最大的隐患,显然,最终被淘汰的不会是自然世界,一定是没有自知之明的我们。
道理是: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自己更为彻底,这种逻辑其实十分简单,世界改了,我们不改,世界就总得改;如果我们改了,世界就不用改来改去,由我们来适应世界,比世界适应我们合理得多。
将改世界转换为改人,这种逻辑的转换具有必然性,我们改了世界千万年,以后得转换为改人了。
改世界我们知道怎么改,改人该怎么改我们知道吗?至关重要的是:我们能改吗?我们改得过来吗?这留下了天大的悬念,我们该为此盼望和等待多久?(接下)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八部》(77)人类能改变吗?我们从未作如此想象,人类改变了会怎样?我们当下想的是,世界改变了,人类会怎样?早就该反过来想,我们人类改变了,世界会怎样?这几乎无须调动想象力,人类的改变超过一切事物的改变,人类的改变才是最大的、最彻底的、最本质的改变,人类的改变直接导致世界的改变。
我们一直没有停止主动地改变世界,为了改变世界我们产生了伟大的智慧与文明,我们的一切力量几乎都用在了改变世界上,我们也确实很大程度地改变了世界,把世界改得天翻地覆、面目全非。
在众生物中,没有谁有这么大的能力如我们人类一样如此改变世界,更没有谁能够像我们人类这样来使用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今天和以后是什么模样,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人类,不知道我们该不该为这一点感到骄傲?或者感到歉意?按达尔文进化论观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这论点放在其他生物身上合适,放在我们人类身上则不然。
我们人类也在适应,但不是让我们适应自然世界,而是让自然世界适应于我们。
在进化历程中,靠改变外部世界来适应自己的,只有人类。
千万年以来,人类存在的行为方式及伦理逻辑是,一切为我所用,一切被我所用,用来做什么?用来服务于我们的存在。
其他生物从未有改变自然世界来适应自身的伦理逻辑,也没有改变外部环境来适应自身的行为能力。
人则不同,人不但大幅度地改变自然世界的状态,改写了进化的法则与规律,人还将自身当作自然人进行大幅度的行为改变,将人本身当作了改变的对象与世界一同进行改变。
人改变了一切,这是事实,连人的行为活动也进行了很大的改变,但这一切的改变却是为了一个不变,即人自身的本质性意识不变,即人的根本性存在方式不变,人变的只是某些行为,不变的是行为的动机,即行为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不惜一切改变世界,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存在伦理逻辑不变,我们与世界的对立关系不变,我们自身的存在属性保持不变。
还真是如此,除了行为内容,人自身的改变确实很小,比如,我们不为御寒而长出更浓密的毛发,我们用衣服、房屋以及更高级的取暖方法来抵御寒冷。
我们不会如其他动物一样改变自身的结构形态以适应自然世界的需要,这不但是一种长期的行为,这更是我们存在的伦理方式。
存在万变而我不变,我们人类以自己的不变应对外界的万变。
这种行为方式久而久之,已经化成了我们不自觉的思维逻辑,一切可变,唯有人的自我不变。
甚至,连自我的存在都已经被忽略,连我们自己是什么都不清楚,更休论我们自身的改变。
就这样,人类自身的存在成为了盲区,之所以我们竭力改变世界的一切,就是因为我们只能让外部世界来适应处于盲区中的自己,正是如此,唯物主义才垄断了我们的全部认识和意识。
人类的智慧都用于对付外部世界,即用于唯物式的对物质世界的改造与加工,以为我所用。
人的智慧很难涉及我们为什么要用,涉及到自身,智慧立即把我们自己转为行为对象,即只是涉及人的行为,无法触及人的本身。
这就是我们改天换地却改不了自己的真正原因,千万年来,不是我们不想改变自己,是我们无从改变自己,我们至今忽略自己,至今不认识自己,这才是我们只改世界、不改自己的深刻原因。
我们至今没有意识到,只改世界,不改自己,违背了自然法则,这是对于存在本身的重大逆反,这样的状态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我们最终将招致自然世界严厉的惩罚。
这并不是指环境不适造成地球不宜人居,是指我们自身的坚持不变,并不适应于存在变化的需要,这也不仅是指我们的身体进化会出问题,是指我们存在本身的合法性将越来越成问题,人类本身盲目的坚持将成为存在最大的隐患,显然,最终被淘汰的不会是自然世界,一定是没有自知之明的我们。
道理是: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自己更为彻底,这种逻辑其实十分简单,世界改了,我们不改,世界就总得改;如果我们改了,世界就不用改来改去,由我们来适应世界,比世界适应我们合理得多。
将改世界转换为改人,这种逻辑的转换具有必然性,我们改了世界千万年,以后得转换为改人了。
改世界我们知道怎么改,改人该怎么改我们知道吗?至关重要的是:我们能改吗?我们改得过来吗?这留下了天大的悬念,我们该为此盼望和等待多久?(接下)
目录
- 1 免费可以看的视频网站
- 2 世界上最不安分的人
- 3 国产yeezy
- ▪ 皮囊之下斯嘉丽在线观看
- ▪ 打扑克直播免费
- 4 我被最想拥抱的男人威胁了
- ▪ 亲密治疗
- ▪ 暖暖日本在线观看
- 5 毛骗终结篇
- 6 消失在第七街
- ▪ 一天接了40个客人
- ▪ 姐妹的诱惑
- ▪ 小川阿佐美种子
- 7 brazzers高清720
- ▪ 龙珠z在线观看
- ▪ 终极笔记第二季完整版
- ▪ 继续的朋友们漫画观看全话免费
- ▪ 千古玦尘49集全集免费观看
- ▪ 物种起源漫画在线看
- 8 陈圆圆
- ▪ 污开车作文500字有过程
- ▪ 一纸婚约电影
- ▪ 玉蒲剧
- ▪ 和子同居的日子在线观看
- ▪ 四虎永久地域网名2021知乎
- ▪ 打屁股实践
- ▪ 国产欧美69视频一区二区
- ▪ 天降女子女孩子从二楼掉了下来樱花
- 9 五月天婷婷丁香中文在线观看
- ▪ 终极三国2009免费观看完整版在线
- ▪ 大胸姐妹
- ▪ 里动漫
- 10 可以直接进网站观看的正能量
- ▪ 韩国电影在线播放
- ▪ 韩国电影美景之屋2
- ▪ 电视剧聊斋在线播放
- ▪ 出轨韩国
- ▪ 铃木一彻silk
- 11 社会王
- ▪ 进来吧晚上英语老师就是你的了
- ▪ avcool
- ▪ 天下高月
- ▪ 捉鬼合家欢国语高清在线观看
- ▪ 欧美大片在线视频免费看
- 12 暴劫柔情在线完整版在线观看
- 13 被两根巨大同时进去高H
- 14 无敌神马影院观看免费视频
五月se《五月se》由来
编辑五月se《五月se》起源